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密押卷一

时间:2016-05-12责任编辑:admin

关键词: 教师资格证 2016 初中

  • *备考没方向?
  • *考试时间不清楚?
  • *成绩看不懂?
  • *考试内容没有掌握?
  • *拿证之后何去何从?
  • *别人上岸也这么难?

扫码添加专属备考顾问
▪ 0元领取考点真题礼包
▪ 获取1对1备考指导


2016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考前密押卷一

(后附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道题,每题2分,共60分)

1.教育学研究的对象是( )。

A.教育现象

B.教育事实

C.教育问题

D.教育规律

2.古希腊著名哲学家柏拉图在( )中借助“洞穴中的囚徒”阐释了教育的概念。

A.《美诺篇》

B.《金言》

C.《政治学》

D.《理想国》

3.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 )。

A.亚洲

B.欧洲

C.北美洲

D.南美洲

4.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心理学理论基础的是( )。

A.皮亚杰

B.维果斯基

C.布卢姆

D.施太伦

5.主张以个人的本性和个体发展的需要来确定教育目的,就形成了( )。

A.神学的教育目的论

B.教育无目的论

c.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D.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论

6.蔡元培倡导的“以美育代宗教说”实质上是美育的( )的代表。

A.直接功能

B.间接功能

C.附带功能

D.超越性功能

7.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所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被称为( )。

A.课程计划

B.课程标准

C.教材

D.教科书

8.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是( )。

A.教学

B.德育

C.管理

D.科研

9.教学工作的基础是教学工作实施的( )环节。

A.上课

B.布置和批改作业

C.备课

D.课外辅导

10.学生集体是否有健康的( )是集体成熟的重要标志。

A.活动

B.集体舆论

C.干部队伍

D.共同目标

11.以下咨询方法中,属于侧重训练行为的方法是( )。

A.深入共感

B.鼓励表达

C.改变认知

D.行为契约

12.对于知识水平、情意状态、运动技能等的数量化测定,是指( )。

A.测量

B.测验

C.考试

D.评价

13.良好测验标准中显示测验能测到预先想测的知识和能力程度的指标是( )。

A.效度

B.难度

C.区分度

D.信度

[Yao_page]14.在心理咨询和治疗过程中提出“当事人中心”观点的是( )。

A.罗杰斯

B.沃恩

C.布洛克尔

D.马斯洛

15.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

A.班主任工作的思想

B.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C.班主任工作的内容

D.班主任工作的方法

16.以下不属于范例教学基本特征的是( )。

A.基本性

B.基础性

C.有效性

D.范例性

17.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合编在一个班级,采用直接教学和布置、完成作业轮流交替的方式,在同一节课内由一位教师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被称为( )。

A.班级授课制

B.分层教学

C.小班教学

D.复式教学

18.提出“近发展区”概念的是( )。

A.乌申斯基

B.皮亚杰

C.维果斯基

D.鲁利亚

19.班杜拉认为反应结果的功能不包括( )。

A.信息功能

B.反馈功能

C.动机功能

D.强化功能

20.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佳方式是( )。

A.接受学习

B.意义学习

C.发现学习

D.观察学习

21.元认知研究的代表人物是( )。

A.加涅

B.弗拉维尔

C.维果斯基

D.列昂捷夫

22.1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的心理学家是( )。

A.安德森

B.韦特海默

C.乌申斯基

D.辛普森

23.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 )。

A.里德

B.贾德

C.苛勒

D.罗斯

24.斯腾伯格提出的智力理论是( )。

A.群因素论

B.多重智力论

C.三维结构理论

D.智力三元论

25.提出“离差智商”概念的心理学家是( )。

A.比奈

B.推孟

C.韦克斯勒

D.高尔顿

26.提出心理健康教育的非指示性原则的心理学家是( )。

A.潘菽

B.维果斯基

C.罗杰斯

D.马斯洛

27.提高教师教学监控能力的技术不包括( )。

A.自我反思技术

B.角色改变技术

C.教学反馈技术

D.现场指导技术

28.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 )。

A.陶行知

B.潘菽

C.房东岳

D.廖世承

29.从事新学习时,学习者身心的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 )。

A.关键期

B.学习准备

C.近发展区

D.印刻现象

[Yao_page]30.下列哪项学习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

A.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

B.学生谐音法记忆单词

C.科学家探索新材料

D.玩走迷宫游戏

二、辨析题(共10道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1.当代教育的发展中,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少年期是多事之秋,心理学家称之为“危险期”,因此,对这一阶段的少年一定要严加看管。

3.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生产力发展水平决定着培养人才的质量规格。

4.教育过程中的师生关系是知识授受的关系。

5.课程目标的确定取决于知识或学科的内容。

6.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就是为取得教师资格证。

7.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出版了《教育心理学》。

8.人的心理发展具有连续性与阶段性的特点。

9.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对社会、对自然的意识。

10.联结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S—R之间建立直接联系的过程。

三、简答题(共6道题,每题5分,共30分)

1.简述如何有效地进行学生的操作技能培训。

2.简述影响问题解决的主要因素。

3.简述态度与品德的关系。

4.何谓教学,中学教学有哪几项一般任务?

5.何谓德育目标,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哪些?

6.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有哪些?

四、材料分析题(共2道题,每题20分,共40分)

1.小王是班上出了名的“调皮鬼”,上课不专心,课后追逐打闹,乱花钱,无节制,甚至连乘车回家的钱都向老师借。老师找他谈话后,他答应改正,但并无实际行动。

假如你是小王的老师,你将如何运用德育的有关知识来解决这一一现实问题。

2.心理学家做了这样一个实验:从三个班中将成绩排名后六位的学生抽出来,组成一个l8名学生的班级,心理学家对这18名学生进行了智力测验,发现每一名学生智商都在正常范围。于是要求这l8名学生的任课老师对他们做到以下几点:

一、分析他们在学业上失败的原因;

二、上课提问时,难度适当;

三、对回答问题正确的同学给予鼓励,回答错误的同学给予肯定并耐心纠正错误;

四、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提高他们的自信心。

后来,这18名同学在半年以后学习大有进步,已经不再是差生了。

请结合以上材料试用动机理论对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解析】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

2.D【解析】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理想国》中。

3.B【解析】现代学制首先产生于欧洲,其发展是依照两条路线进行的:一条是自上而下的发展路线。以早的中世纪大学及后来大学为顶端,向下延伸,产生了大学预科性质的中学,经过长期演变,逐步形成了现代教育的大学和中学系统;另一条是自下而上的发展路线,是由小学(及职业学校),而后中学(及职业学校),并上延至今天的高等职业学校。前者是学术性的现代学校系统,后者是普及性的现代学校系统。这一发展的结果导致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在欧洲产生了所谓的双轨制。

4.A【解析】瑞士心理学家、哲学家让?皮亚杰清楚地阐述了遗传因素、环境因素和儿童活动三者的关系及其各自在儿童发展中的意义。他的研究成果,为现代儿童发展观奠定了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5.C【解析】根据题意可知。

6.D【解析】略。

7.A【解析】本题可用排除法,考查课程计划的含义。

8.A【解析】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环节。学校一,一切工作的出发点都须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学校一切工作的立足点都应该是教学质量的提高。

9.C【解析】备课是教师教学工作的起始环节,是上好课的先决条件。

10.B【解析】集体舆论是指在集体中占优势的、为大多数人所赞同的言论和意见,它以议论、褒贬的形式来肯定或否定集体的动向和个人的言行,是影响个人和集体发展能一种巨大教育力量,也是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重要手段。正确健康的舆论是班集体形成的主要标志。

11.D【解析】A、B两项属于侧重情感的方法,C项侧重改变认知,D项侧重训练行为。

12.B【解析】本题考查测验的定义。

13.A【解析】测验的效度是指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根据题意可知。

14.A【解析】以人为中心疗法是罗杰斯创建的一种人本主义的心理治疗方法。

15.B【解析】班主任将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也是班主任工作效果的表现。即班主任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是班主任工作的目的。

16.C【解析】原西德著名教学论专家瓦?根舍因首倡范例教学理论,其基本特征有三个:基本性、基础性和范例性。

17.D【解析】复式教学是指把两个或两个以上年级的学生编成一班,由一位教师用不同的教材,在同一节课里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教学的组织形式。

18.C【解析】维果斯基提出“近发展区”的概念,是指学生现有的水平与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者之间的差距,即是近发展区。

19.B【解析】班杜拉认为,当反应发生时,它会导致某种结果,无论这种结果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都会对一个人的行为产生某种影响,这种影响可能是三重性的,即反应结果具有信息功能、动机功能和强化功能。

[Yao_page]20.C【解析】布鲁纳认为,学习知识的佳方式是发现学习。所谓发现学习,是指学生利用教材或教师提供的条件自己独立思考,自行发现知识,掌握原理和规律。

21.B【解析】美国心理学家弗拉维尔认为,元认知就是主体对自身认知活动的认知。我们把元认知理解为个体对自己认知活动的认知,包括对认知过程的知识和观念、对认知行为的调节和控制。

22.D【解析】辛普森于l966年提出动作技能的七层次结构理论,具体包括:知觉、定势、指导下的反应、机制、复杂的外显反应、适应、创作。

23.A【解析】迁移的图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里德,他认为,图式是知识表征的一种单元,可以用来表征某种特定的一般程序、物体、概念或社会情景。

24.D【解析】耶鲁大学的心理学家斯腾伯格从信息加工的角度提出了关于智力的三元理论,认为智力乃是个体对内外情景中的信息刺激进行加工处理的能力,由以下三部分组成:(1)成分性智力,指个体对初级信息进行加工的能力。(2)经验性智力,指个体运用既有经验处理新问题时,综合不同观念而形成的顿悟或创造力。(3)情景性智力,指个体在日常生活中,运用学得的知识经验处理其日常事务、适应环境的能力。

25.C【解析】美国心理学家韦克斯勒提出了离差智商的概念,把一个人与同年龄组正常人的智力平均数之比确定为智商:IQ一100+15(X一M)/s。式中,X为个人原始分数,M为同年龄团体平均分数,S为该年龄组分数的标准差。

26.D【解析】非指示性原则是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提出的。所谓非指示性,意味着以非指示性的形式实现对受教育者的“指示”,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非指示性原则比早期的指示性辅导更具科学性。

27.A【解析】所谓教师教学监控能力,是指教师为了保证教学的成叻,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而在教学的全过程中,将教学活动本身作为意识的对象,不断地对其进行积极、主动的计划、检查、评价、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能力。经研究发现,角色改变技术、教学反馈技术、现场指导技术三种技术可以提高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

28.D【解析】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的编写者是廖世承。

29.B【解析】学习者身心发展水平对学习的适合性被称为学习准备。

30.A【解析】学生兴趣盎然地听科普讲座属于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二、辨析题

1.正确。理由:现代社会随着一次性教育向终身教育的转变,以获得文凭为受教育目的的程度逐渐降低,通过教育补充知识、丰富人生的目的越来越强,社会教育的程度越来越高,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2.错误。理由:十三四岁到十六七岁是个体发展的少年期。少年常常因为缺乏认识和准备,被突如其来的身心变化搞得惊惶失措。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对这一阶段的少年如果管教过严,会使他们出现逆反心理。要尊重、支持和引导少年独立的要求,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其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自我理想。

3.正确。理由:一定社会的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特别是政治制度是直接决定教育目的的因素。

4.错误。理由:在教育过程中,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在人格上是民主平等的关系;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5.错误。理由:确定课程目标,首先应该处理好课程与教育目标之间的关系,其次,要对学生的特点、社会需求、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在此基础上,才有可能确定行之有效盼课程目标。

6.错误。理由: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测试和控制的作用。在实际运用中,能够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教师测试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师资格证只是从事教学的资格证明,不能狭隘地把它作为学习教育心理学的目的。

7.错误。理由: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8.正确。理由: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它具有四个基本特征:其一,连续性与阶段性;其二,定向性和顺序性;其三,不平衡性;其四,差异性。

9.错误。理由: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0.正确。理由:联结学习理论认为,一切学习都是通过条件作犀,在刺激S和反应R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强化在刺激一反应联结的建立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刺激一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与强化的结果。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三、简答题

1.(1)准确的示范与讲解。(2)要而适当的练习。(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

2.(1)问题的特征。(2)已有的知识经验。(3)定势与功能固着。

3.(1)共同之处:①态度与品德的实质是相同的。品德也是一种习得的影响个人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而态度也是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②态度与品德的结构是一致的,都是由认知、情感和行为等三个方面构成。

(2)区别之处:①二者所涉及的范围不同。态度涉及的范围较大。②二者价值内化的程度不同。只有价值观念经过组织且已成为个人性格的一部分时的稳定态度才能被称为品德。

4.教学是在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中学教学的一般任务有:(1)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2)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3)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4)关注学生个性发展。5.德育目标是通过德育活动在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上所要达到的总体规格要求。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有:(1)时代与社会发展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6.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指的是根据学生已有的道德发展水平,创造机会让学生接触和思考高于其一个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造成学生认知失衡,引导学生在不断探求新的认知平衡中,提高自己的道德判断水平。它早是由瑞士学者皮亚杰提出的,而后由美国学者科尔伯格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深化。认知性道德发展模式实施的方法和策略包括:(1)了解学生当前的道德判断发展水平。(2)运用道德两难问题引起学生的意见分歧和认知失衡。(3)向学生揭示比他们高一阶段的道德推理方式。(4)引导学生在比较中自动接受比自己原有的道德推理方式更为合理的推理方式。(5)鼓励学生把自己的道德判断付诸行动。

四、材料分析题

1.(1)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是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过程。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净可以概括为提高道德认识、陶冶道德情感、锻炼道德意志和培养道德行为习惯。所以,在解决小王品德问题的过程中既要提高小王的道德认识,又要重视道德情感、意志和行为的培养。

(2)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教师应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来提升小王的思想品德修养。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积极的活动和交往过程中逐步形成发展并表现出来,从而进一步接受其检验的。形成一定品德的目的也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和参与社会新生活的创造,因此教育者应把组织学生进行社会活动和开展社会交往看成德育过程的基础。

(3)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思想内部的转化问题。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要实现矛盾向教育者期望的方向转化,教育者既要给受教育者创造良好的外因,又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矛盾,促使其积极接受外界的教育影响,有效地形成新的道德品质。德育过程也是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教育者要注意提高受教育者自我教育的能力。

(4)学生思想品德的提高是一个长期、反复的过程。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既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的形成与变化,坚持长期抓;又要注意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过程中的反复性,注意反复抓。

2.【答案要点】

(1)正确指导结果归因;(2)充分利用反馈信息;(3)创设适合学生难度的问题情境;

(4)运用正强化的方式鼓励学生不断进步。



2024教资上岸大本营

  • 考试公告
  • 成绩查询
  • 资格认定
  • 备考讲座

扫码进群,备考路上不孤独,互帮互助,共同上岸!

点击打开

手机登录确认

微信扫码下载

微信扫一扫,即可下载

— 登录账号,免费查看完整备考资料 —

每日一练

历年试题

面试宝典

时政热点

欢迎登录